民族出版社禹賓熙社長談“民族出版工作和民族文化保護及傳承”(4)
2014? 09? 23? 16:07【?? ??
?? ??】【??】【???】【???】


主持人:另外還有一些專家分析,對于我們目前民族文化的保護,有一些是化石型的保護,還有一種是過度商業(yè)化、過度表象的開發(fā)。實際上我們民族文化一直沒有找到正確的保護方式,有人說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(fā)展的話,最后我們的民族文化只能在歷史教科書上見到了,對這種說法,禹社長有什么樣的看法?
禹賓熙:少數(shù)民族文化保護,也是文化多樣性保護。文化多樣性保護公約當中有這樣一段表述還是很有意思的:文化多樣性是資源利用和保護多樣性的體現(xiàn)。
什么是文化呢?文化就是我們利用資源、保護資源的一種形式。我們保護的目的是什么?我想保護的目的是因為文化多樣性或者資源利用的多樣性,是各個民族的生存方式,所謂一方水土養(yǎng)育一方人,就是這樣一個狀態(tài)。
搶救保護的目的是什么?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存方式,實際上有其自身的生存智慧。我們要學習、了解、借鑒這種方式和智慧。但因認識水平和能力的局限,對各個民族為什么形成那種生活習慣和生產(chǎn)、生活方式,為什么形成了那樣的習俗和語言結(jié)構(gòu),我們還太清楚。因此這種情況下,我們只能把這種生存方式加以保護,便于我們研究、總結(jié),將其智慧傳承與借鑒,這就是我們保護的一個目的。
還有一個保護的目的,就是少數(shù)民族的各種文化形態(tài)、生產(chǎn)方式、習俗是會發(fā)生變化的,特別是在現(xiàn)代化過程中,有一些東西總是要被替代的,特別是傳統(tǒng)的生產(chǎn)方式,是一定會被替代的。剛才也講到了,語言也是會被轉(zhuǎn)用或者被替代的,而且這個過程來得太快了,少數(shù)民族同志來不及適應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通過保護,讓其漸進地適應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。
主持人:能不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呢?
禹賓熙:比如語言。一些民族地區(qū),在突如其來的現(xiàn)代化過程中,其自身語言迅速喪失,而在新的語言接替過程中會出現(xiàn)語言混亂、真空的現(xiàn)象,即母語不太懂,新的語言也使用不好,這種語言式思維混亂會造成智力開發(fā)、接受外部事物等各個方面出現(xiàn)問題。
剛才講到化石型保護、過度開發(fā),這些要怎么看?有一些東西終究要進入博物館,這是一個歷史規(guī)律,就像階級消亡、國家消亡、民族消亡一樣,有些生產(chǎn)方式也會消亡的,在社會進步中一定會這樣,關鍵是我們要記錄好、解讀好。
主持人:這是一個趨勢,是不能避免的,我們要積極地去面對這個問題和應對這個問題。
禹賓熙:要緩慢一些,讓少數(shù)民族更好地適應,也便于我們研究者更好地記錄下來。
我在民族地區(qū)時遇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。有一個記者看到少數(shù)民族小孩,想拍一些原生態(tài)的。他就說,小朋友,你們來,我要給你們照相。于是小朋友馬上跑到屋子里去,把箱子里面過年穿的最好的衣服穿出來了??墒怯浾哒f你穿這件衣服我就不給你拍了。小朋友哭著說,你欺負人。我舉這個例子是什么意思呢?記者愿意拍原生態(tài)的、穿著民族服裝,甚至衣服是破舊的、臉是臟兮兮的小孩,他認為這是真實的。而少年民族兒童認為給自己拍照是很隆重的事情,一定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,要有最好的衣服、最好的面容和形象。恰恰是我們的保護、我們的欣賞與人的進步發(fā)展出現(xiàn)矛盾。
還有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,一些領導干部去動員少數(shù)民族群眾,要保留茅草房和原生態(tài)的居住環(huán)境,文化保護有多么多么重要,這樣會為旅游提供條件,講了一番道理。民族同志說了,既然這樣,你來住我的茅草屋,我住你的樓房,好不好?你剛才說給我補貼,我把補貼給你,你住茅草房,怎么樣?這就是要怎么看待保護和發(fā)展的問題?;鸵埠茫^度開發(fā)也好,這個還不能一概而論,絕對而言。